close

what are hi what you 牛墟-早年牛隻設有牛籍.牛圖以便管制牛墟牛──是農業社會的動力,更是戰備的運輸工具。因此日人仔時代,就設有牛籍、牛圖以便管制,一直延用到國民黨時代。我小時候就曾經看過,而牛的買賣市場叫做「牛墟」。全省較大的牛墟有:北港墟、鹽水墟、善化墟,它的趕集日分別以農曆逢一四七日、三六九日或二五八日,其中善化墟是二五八日。每逢趕集日附近鄉鎮有要賣的牛隻,紛紛牽進了牛墟。路程較遠的甚至必需半夜就出發(因為牛走路緩慢),及至天亮牛墟裡面人潮洶湧。有賣小吃的、有賣牛具、農具的,更有賣藥的〝走街仔仙〞。通常參與牛隻買賣的大部份是農民,但也有靠買賣牛隻為生的〝牛販仔〞,更有作掮客的「牛媒人」穿梭其間。他們出價、殺價皆用暗語及手勢,例如:一是見、二是耐、三是終、四是思、五是馬、六是迷、七是心、八是有、九是所、十是?、百是鼓。外行人根本聽不懂,因此他們可以避免被「榨稻仔尾」。至於牛隻的監定:首先將手伸進牛的嘴巴檢查牛的牙齒,看牛脫了幾齒以判定牛的年齡。(牛成年以後每年會掉一隻牙齒叫做「脫齒」)然後再看它的「整」(毛髮形成的漩渦)是否四正(在牛背上四隻腳的上方都有一個整)。接著試牛的力量,通常是將牛車四輪綁死,牛車上面坐滿了人,然後牛主催牛奮力的拉,以便測試牛隻的力量。經過以上的鑑定與測試,買主如果滿意,接著就是喬價錢以便交易。這時「牛媒人」就會趨前幫忙撮合,以便賺取傭金。有牛隻的交易才能帶動「牛墟」的熱鬧,隨著產業的轉形,農村的牛隻已經漸少。北港墟和鹽水墟已經沒落,而僅存的善化墟卻早已淪為菜市場,在此只能提供早年「牛墟」的見聞,供大家參考。.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c41442 的頭像
    cc41442

    遊學

    cc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